建基地 护生态 铸品牌
时间:2025-01-27 14:18:45 出处:焦点阅读(143)
今年7月,建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向荥经县授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单位”称号,地护标志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建设拉开帷幕。生态
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是铸品指大熊猫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范围内,具有一定面积的建基自然场地,具有明确的地护运营管理机构,配套有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生态设施及人员,且能够提供多种形式自然教育课程的铸品场所。
事实上,建基我市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自然教育基地的地护先行探索,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提供了经验和路径。生态
参加“熊猫西游”研学之旅的铸品学员
一个基地
多方联动开展人工繁育
宝兴蜂桶寨保护区,1994年7月被林业部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基保护区内珍稀动植物多样。地护该区域是生态602种(变种或亚种)动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其中模式种植物212种,模式种动物390种。
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绿尾虹雉就是290种模式种动物其中之一。
绿尾虹雉是人类目前发现的三种虹雉之一。它和大熊猫一样,都是法国人阿尔芒·戴维在宝兴县邓池沟被发现并命名的。
据说当年为了采集到绿尾虹雉的标本,戴维经历生死考验,险些命丧于此,至今在邓池沟的红山顶顶峰还有戴维当年采集标本留下的痕迹。
绿尾虹雉不仅珍稀而且美丽,雄性绿尾虹雉全身闪耀着独特的多彩金属光泽,显得高贵而又神秘。但绿尾虹雉分布范围极小,地域狭窄,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以及周围青海、甘肃、西藏等地区。
1992年8月,四川省林业厅与加拿大观赏雉类与狩猎禽协会签订了在蜂桶寨保护区合作开展绿尾虹雉人工繁育研究项目的协议,随即在蜂桶寨保护区启动实施,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由此成为中国唯一的绿尾虹雉人工繁育科研基地。
2017年10月30日,在四川省林业厅的支持下,首届绿尾虹雉研讨会召开,由四川省林业厅批准设立的“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个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
中心成立后,连续3年举办3次绿尾虹雉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单位专家学者参加,就绿尾虹雉人工繁育过程中人工授精、人工孵化、营养配置等问题进行研讨。
2018年3月8日,由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合作,组建了绿尾虹雉联合实验室。
2019年6月,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启动了野生动物救护场所建设项目,对绿尾虹雉人工繁育场地设施进行了改扩建,以解决基础设施老化、功能分区不完善等问题,目前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形成了较好的绿尾虹雉人工繁育条件。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基地绿尾虹雉人工繁育工作推进顺利,2017年共孵化出壳3只,成活3只;2018年共孵化出壳5只,成活5只;2020年共孵化出壳4只,身体状态良好。
一条路线
探索剖析传播大熊猫文化
“因为有了这次熊猫训练营的活动,我看到了更多美好而充满希望的东西。”2019年暑假,来自北京的学生研学团成员结束了雅安文旅集团组织的“大熊猫溯源科考研学”后纷纷感叹。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当年,我市整合雅安大熊猫发现地、科普地、放归地等资源,推出雅安首个文旅地接品牌和研学品牌“熊猫西游”,邀请研学专业机构设计研发课程,先后推出“大熊猫溯源科考”“小小茶博士”等13个主题研学课程。
“熊猫西游”研学串联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硗碛藏寨神木垒景区、蒙顶山等与大熊猫息息相关的景区景点,以“大熊猫溯源之旅”为主题,融入“互联网+”的思维体系,以“大熊猫+”的形式,向青少年儿童推广雅安悠久的熊猫文化,让营员到雅安来亲身感受国宝大熊猫的魅力。课程覆盖“大熊猫保育”“大熊猫科普”“大熊猫与美学艺术”“大熊猫地理人文科考”等内容。
从2018年开始,研学课程接待了来自北京、上海、广西、山东、黑龙江、湖南、湖北、广东等全国各地的大熊猫爱好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大熊猫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溯源课程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科普知识、行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充分得到发展。”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是灵魂,研学是载体,希望文化能成为旅游的“发动机”,擦亮“大熊猫”这张名片。
本报记者 鲁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