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供应偏紧得到缓解!中石化11月加大供应,预计供应量较前8月增长近50%
时间:2025-01-26 17:58:15 出处:热点阅读(143)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芸茜 见习记者 张琪 北京报道
近期,缓解化月国内部分地区加油站出现柴油紧缺、中石增长批发价格比零售价格贵的加大近“批零倒挂”现象,多地加油站卡车、货车司机反映排长龙仍然加不到油,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吊车一次限加100元”、有钱也加不到油等情况。
9月份以来,由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加之是我国传统消费旺季到来,个别地区的柴油等能源资源供应出现了偏紧的情况,对此,也引发国家高度重视。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组织协调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采取措施,增加成品油供应。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凌逸群表示:“目前,中石化加油站在全面放开销售。当前个别地区柴油供需偏紧,我们认为是短期的,预计情况会很快好转。”而《华夏时报》记者也从北京市某中石油加油站了解到,日前他们的供应并未减少,反而较以往有所上升,只是“十一”之后柴油价格突然上升,令他们始料未及。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柏文喜对本报记者表示:“要想根本性解决资源供求关系的问题,尚需各企业尽快提升产能扩大供应。”而在辽能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看来,“长期来看,保障能源安全根本上需要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度,也就是寻找能够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增加柴油供应
本报记者了解,面对此前国内柴油供应趋紧的形势,中石油通过增加原油进口、提高炼厂负荷、调整产品结构、停止成品油出口以及挖潜降库存等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柴油市场投放。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立新表示:“10月份,我们进口原油同比增长10%,柴油供应量同比增长23%、环比三季度增长28.6%。”下一步,中石油将会加强原油的进口组织,进一步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持续加大国内市场柴油的投放力度。
除了中石油,中石化近期也在积极调整生产经营,增产增供柴油。
《华夏时报》记者从中石化新闻办处获悉,中石化正密切关注成品油市场走势,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安排,通过多加工、调结构等手段,全力增产增供柴油。11月计划安排炼厂满负荷生产,初步安排供国内柴油比去年同期增长29%。
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则表示,公司10月计划供应国内柴油已经比前三季度月均增长20%,11月计划排产将比10月继续增加18%,努力保障国内柴油供应。目前,中石化炼油企业已满负荷开工,并通过调整生产工艺等手段,全力增加柴油供应量。9、10月柴油供应量连续两个月环比增加近20%,预计11、12月供应量比1-8月平均供应量增长近50%。
据悉,当前柴油需求攀升,供应偏紧。中石化已启动日销售监控模式,强化柴油经营组织,多措并举保障市场供应;加大供需偏紧地区的资源投放,做好资源调配应急预案,确保加油站不脱销、不断供;密切跟踪市场变化,确保重要终端用户正常用油需求;严格执行价格管理规定,确保合规经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凌逸群也曾指出,销售环节优先保零售、保民生、保终端用户,加大供需偏紧地区资源投放,确保油站不脱销、不断供。
“目前,中石化加油站在全面放开销售。当前个别地区柴油供需偏紧,我们认为是短期的,预计情况会很快好转。”凌逸群表示。
新能源将成突破口
柏文喜对本报表示,要想根本性解决资源供求关系的问题,尚需各企业尽快提升产能扩大供应,同时还要加大行业的进口力度和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以缓解和改善国内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
除了扩大产能改善供求关系的方式,新能源也是突破口之一。
“柴油供应紧张既有短期原因,也有长期深层次原因。短期来看,可以通过各种保供措施加以应对。但长期来看,保障能源安全根本上需要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度,也就是寻找能够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刘佳奇对本报记者表示。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贾绍凤对本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增长迅速的一类,必将在汽车产业占有更大的比重。”因此,在贾绍凤看来,城市要想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的先导企业或支柱产业来培养,必须选择好优秀的头部企业。头部企业必须具有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优势,尤其要具有面向未来的研发理念和实力,也需要具有很强的经营能力。当然,城市本身的营商环境也至关重要。
贾绍凤还指出,新能源汽车能源的清洁性来自二次能源(电、氢等)的属性,因为二次能源来自一次能源的转化,所以新能源汽车并没有完全避开一次能源生产带来的废气排放等环境问题,只不过把一次能源的环境问题放在空间上。而且,新能源汽车所用能源多经过一次转化,总的能源利用效率也降低了。所以新能源汽车也是有适用条件的,并不是要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汽车。“如果新能源汽车能够大规模利用质量较低的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发的电,那么既解决了柴油供应的问题,还有利于环节的可循环发展。”贾绍凤说。
据了解,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仅为5.8%,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则更低,为2.7%。在环保、排放、路权、补贴的政策驱动下,在各项指标的市场导向下,新能源车型的渗透率一直在增加,未来可发展空间也在不断加大。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