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铺路的士兵:有一种奋斗叫倔强
时间:2025-01-26 17:43:30 出处:探索阅读(143)
他们把战车扛在肩头
■臧乾雯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马 振
这是军营叫倔一条宽约8米的砂石路,它没有名字。观察丨铺
沿着这条路,士兵数十台装甲突击车卸下伪装从掩体鱼贯而出,有种在轰鸣声中向集结地域疾驰而去,奋斗全副武装的军营叫倔士兵即将迎来一场激烈的实兵对抗训练。
对第76集团军某旅道路一连二级上士胡本成来说,观察丨铺这样的士兵急造军路,他和战友们每年要修许多条。有种
从随连队到此执行道路构筑任务,奋斗到实兵对抗训练如期展开,军营叫倔原本空旷的观察丨铺戈壁滩已不见初时模样——这条横穿整个戈壁腹地的笔直道路,胡本成用足迹丈量过无数遍。士兵然而,有种在“战斗”展开的奋斗此刻,他只能在宿营地的最高处朝演兵场方向眺望。隆隆炮声中,映入眼帘的只有上空的滚滚烟尘。
或保障部队快速机动,或开辟救灾救援通道,和普通公路不同的是,急造军路是为了满足军队在特殊情况下机动需求、提供通行能力的简易道路。铺路,是任务的第一步。道路铺好,也就意味着道路连官兵们的退场。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情况早就习以为常。
就像舞台剧的幕后工作人员,当一切准备就绪,在聚光灯亮起之前,他们离开舞台。不同的是,幕后工作人员可以透过监视器看到舞台全貌,而道路连官兵却没什么机会目睹战车在自己铺就的道路上飞驰。
第76集团军某旅官兵执行道路构筑任务。图为机械作业。
他们是一群专注于“脚下”的士兵。关于如何通向远方,答案藏在机械摇臂的每一次起落中,也在锹镐撬动的每一块土石上。
为了修好一条被山洪冲垮的路,下士龙海兴冒雨在泥泞中来回穿梭。无论天气如何多变,环境多么恶劣,道路通畅是唯一准则。
一次紧急抽调的临时任务,由于人员紧缺,下士王力伟驾驶运载车停进车位后,又下车爬上挖掘机驾驶室,操作机械奔赴施工点位。小小的一个连队,工程机械和各种器械就有10余种。在这里,能操作3种以上机械的操作手并不少见。
每一个机械都是一个施工单元,操作手常常独自坐在驾驶室里,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一遍一遍地反复动作。二级上士洪超是压路机驾驶员,执行任务的夜里,躺在床上闭上眼时,他能清晰回想起在压路机里工作的震动感。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过程,也是一条独属于他们的“心路”。
不论大漠戈壁,还是高原河谷,都有道路连官兵为战向战的身影。他们就像构成急造军路的那一颗颗平凡的铺路石,看似不起眼,却坚韧到足以把战车扛在肩头,默默见证着士兵们疾行的脚步。
甘当铺路石,争做排头兵。道路连的一代代官兵用青春筑路,在强军大道上,和蓬勃向前的队伍一同奋斗。
铺路的士兵:有一种奋斗叫倔强
■臧乾雯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马 振
第76集团军某旅官兵执行道路构筑任务。图为日常维护。
用双手和汗水铺就的每一条路,都指向同一个目标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一条通往演兵场的路正在紧锣密鼓地铺设着。第76集团军某旅道路一连二级上士胡本成驾驶装载机挥动铲斗,将沙土填充到路面后,再原地调头继续取土。
太阳有点刺眼,胡本成眯着眼睛向远处望去。“从这里走向战场”——红色的标语在空旷的戈壁上兀然伫立着,每年野外驻训构筑急造军路时,连队都会用这句话来激励大家。
施工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胡本成就会拉开装载机的窗户换换气。戈壁滩的阳光穿透力很强,虽然驾驶室里有空调,但长时间在密闭空间里操作,耳畔伴随着“突突”作响的发动机声,时间久了总会觉得空气很闷。一整个下午,胡本成都坐在驾驶室里,一次次地重复着铲土和倾倒的动作。
这是一群专注于“脚下”的士兵。铺路,是道路连常常在做的事。他们在铺一条怎样的路呢?或许,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答案。
在下士王力伟看来,那是一条蜿蜒的盘山路,也是他铺过最难的路。
一次演训中,上级要求在坡度近45度、高差约50米的山坡上挖出一条通道。经过测算,盘山路成了最优选方案。由于山体不平、土质坚硬,王力伟操作挖掘机每前进一米,都能感觉到机身的剧烈晃动。他操作挖掘机一步步挪动,每挖几分钟就要调整一次车位,防止重心不稳致使挖掘机倾倒。道路挖通的那一刻,王力伟发现自己的后背都湿透了。
在下士赵周看来,那是一条能抵御恶劣环境的路,是他铺过最小心的路。
那天天气突变,眼看要下大雨,刚平整好的道路还没来得及挖排水边沟。为了节省时间,赵周计划用平地机铲刀片挖出边沟雏形,下过雨后再由人工进行修缮。于是,赵周用白灰在道路两边洒出两道白线,再将平地机的铲刀片斜着立起来,一点一点慢慢向终点开去。开出几百米后,他越来越得心应手,把自己想成弹道里的子弹,向着靶心精准射去。“幸亏边沟及时挖了,雨水及时排走,路面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暴雨过后,对讲机里传来的消息让他如释重负。
在中士石志鸿看来,那是一条经过精确砂石配比的急造军路,是他铺过的最结实的路。
一次作业中,石志鸿看到,两段使用相同材料铺设的道路,最终呈现的效果却不尽相同。经过多次对比,他发现原材料取自地表的砂土含有大量碎石,铺出来的路更为坚固,而取自地下的土质则更细更软,铺出的路黏度也更大。得到启发后的石志鸿尝试在砂土中添加不同数量的碎石,通过实验得出的最佳砂石比,让道路的承重能力有了新突破。之后的演训中,这条急造军路让装备车辆跑得更快了。
土路、砂石路、柏油路……在道路连的官兵们眼中,通向战场的路有很多条,它们各有各的普通,并不引人注意。然而,这些用双手和汗水铺就的每一条路,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胜利。
“‘敌’炮火打击,某高地以南道路损坏!”演训中,听到对讲机里传来的声音,胡本成立即操作装载机赶赴损坏路段。提铲、挖土、倾倒,他驾驶装载机就近取材回填道路,随后,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轮番上阵夯实路基。这时,他和战友们手中操作的机器成了打通胜战之路的利器。
经过道路连官兵们的奋力抢修,不一会儿,道路重新畅通,后续战斗分队顺利驶向目标地域。
既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又要和时间赛跑
除了遂行工程保障任务以外,道路一连还担负着地震救援、生命探测、搜救群众、协助保护重要目标等任务。
在连队荣誉室里,一个布满划痕、边缘发钝的老式工兵锹引人注目。这是三级军士长谷满东赴灾区救援时用过的装备。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连队官兵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迅速赶赴灾区。
散落的碎石、倒塌的楼板、断裂建筑缝隙间隐隐约约传来的风声……震中的玉树满目疮痍,在“黄金救援时间”的倒计时下,每名官兵内心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家争分夺秒地投入到救援任务中,在装载机的配合下,一些人迅速组成几个先遣小队,操作几台不易被钢筋刺透的履带式推土机开路,其余力量跟在机械后方用锹、镐清理碎石,逐个疏通应急通道。
谷满东紧握手里的工兵锹,清障的动作一刻不停。余震不断,碎石不时滚落下来,他的呼吸变得急促,心脏扑通扑通跳动个不停。干着干着,谷满东已经分不清到底是余震还是废石板砸在地面上引起的震动。
接续奋战几个小时后,道路终于被抢通。在嗡嗡的耳鸣声中,官兵们听见前方不远处的人群中传来一阵阵呼喊:“解放军来了!”
有了路,救援队可以第一时间进入灾区搜救,伤员可以第一时间送回后方医治。道路是生命的通道,寄托着人民的希冀,跑赢了时间,就送去了希望。
一天的任务告一段落,谷满东满身疲惫,偶然抬头的一刹那,他猝不及防地对上一双清澈眼眸。那是一个看起来只有10岁出头的藏族小姑娘。下一秒,小姑娘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转身跑开了。
瞬间,谷满东热泪盈眶。
这条生命通道打通后,谷满东和他的战友们还在震中为学生搭建了帐篷学校,供学生在临时安置点听课。学校恢复了教学秩序,求知的课堂是孩子们通向更广阔天地的路。清晨,帐篷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总能让人充满力量。
从玉树回撤的当天晚上,警报声再次唤醒了睡梦中的官兵——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来不及休整,他们再次奔赴灾区救援。
为了让战友更快更好地抵达,他们一次次抢先出发。他们说,道路连官兵,既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又要和时间赛跑。
二级上士杨建刚一次执行任务时,作业区恰好有一个陡峭的小山坡横贯在规划的道路上。若是翻山而过,重型机械上山耗时又耗力,若是绕山而过,车辆通过时速度很快,极易侧翻。
“山不会自己移开,那我们便把山挪走!”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脑海。
说干就干,经过严密的测算和讨论,杨建刚开着推土机,缓缓向山顶移动。
看着眼前不足四平方米的山顶,杨建刚认真思考着自己的操作。地方太小,机械不能一推到底,他只好在倾斜的山坡上少量多次来回作业;土质过硬,他就把铲刀放斜,用铲刀锋利的角一点点前推;土堆不下,他就一趟又一趟地来回开动,尽可能把土倾倒至稍远的地方。
提铲、平推,倒车、移位,再提、再推……整整一下午,在杨建刚和战友的努力下,山顶终于被削平了。当最后一铲土被推送了出去,杨建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而后,一旁等待的平地机、装载机立即跟上配合展开作业,继续“移山”。当一条笔直又平稳的快速路出现在眼前时,杨建刚和战友原本疲惫的身躯顿时感到格外轻松。
后来的一次任务,他遇见了一名驾车走过那条路的驾驶员。对方一听他曾参与了那条战场道路的构筑,止不住地夸赞:“看地图的时候还以为要费时间绕路,没想到现场的路被你们修得又直又稳,跑起来可是真痛快!”
驾驶员的这番话,杨建刚一直记到了现在。他没想过在那样精彩纷呈的演训中,一条路竟也能给人留下印象。这件事,让杨建刚更加笃定内心的追求,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
路不是一个人铺就的,每一颗石子都有它的意义
一次道路构筑任务中,连日的暴雨引发山洪,原本宽阔的急造军路被洪水冲开。顾不得泥泞,全连立刻展开抢修。标注好路线后,官兵们操作挖掘机从附近山体挖出施工用土,再用装载机铲土回填道路,待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等大型机械轮番上阵,新修道路的雏形就渐渐显现。
彼时,胡本成还是一个刚刚下连的新兵,和其他几名战友一起被分到了人工组。原以为只是跟着机械走走过场,直到铺完了一整条路,他才意识到脚下道路的每一米、每一段,都留下了自己付出的汗水。
烈日下,人工组的队员挥动锹镐,从路面不同位置将影响道路平整的较大石块一个个撬出。当他们扫清障碍撤离后,身后的大型机械便立即跟上继续平路。
连续奋战数小时后,道路终于恢复畅通。此时,每个人都像刚从泥里钻出来一样。回到宿营地,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了起来。
那一刻,胡本成明白了:战友们在各自岗位上密切配合、携手共进,才一同筑好了脚下的路。
现在,胡本成已可以熟练操作多种机械,在他们连队,一专多能的现象十分普遍。连队的工程机械和各种器械有10余种,一个优秀的操作手,对自己所操作机械的参数要了如指掌。
除了驾驶装载机,平地机、压路机等机械装备的操作,胡本成也了然于心。在连队的这些年,他攒下了十几本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执行任务期间的经验心得。
那一年,胡本成接到赴高原驻训的通知时,一个念头从他脑海里闪过:人会有高原反应,那工程机械在高原会不会也有状况?
他赶忙查找资料,研判工程机械可能出现的“高反”故障和解决方案。连务会上,胡本成拿出整理好的几十页资料,建议连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他的建议下,连队提前购置了一批配件。有备则无患,执行任务时,这些配件一一派上了用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机械装备高原地区性能下降问题。
任务结束后,胡本成再接再厉,在连队成立了由他牵头的攻关小组,第一个课题就是研究适配高海拔地区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的道路施工方案。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他们把方案整理成册,由连队提交给旅机关。最终,攻关小组的建议被旅队采纳推广,为后续几年单位赴高原地区执行构工任务提供了有益借鉴。
“每铺好一条路,我都特别自豪。”想到一辆辆战车将从他和战友们构筑的道路上驶向远方,胡本成心里充满了期待。这份期待不仅给每条路增添了无数可能,还给他们的工作赋予了意义。
2017年,得知自己要作为挖掘机操作手去朱日和执行任务时,二级上士侯军胜心中其实没有太多的起伏。入伍的这几年里,大大小小的道路他已经修过很多条。
铺路用的材料是经过一定配比搅拌而成的,如果提前太多,来不及铺设上路,就凝结成块无法使用;如果延迟过久,材料未完全凝合,路况就无法达到预定要求。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侯军胜主动请缨住在取料点附近。
随后的一天天接续奋战中,下斗、提铲、回转、装车……近千组动作循环往复,弥漫的粉尘附着在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上,被体温烘干后形成一圈圈汗渍的“年轮”。
2个月后,道路构筑完毕,侯军胜和战友们即将撤离。直到这时,他们才得知这条用代号标记的路是保障阅兵使用的。一天傍晚,路过集结列阵的受阅装备时,一丝羡慕和遗憾涌上侯军胜心头。
后来在电视机前,看着钢铁洪流从道路上呼啸而过,侯军胜心中的那一点遗憾才完全消失。他突然想起《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这个士兵的“逆袭”,就是从孤独地修路、铺路开始的。
今年,侯军胜面临退伍。回想入伍之初,他也曾幻想着自己能驾驶战车飞驰,迎着炮火冲锋。如今,作为一名老兵,他早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路不是一个人铺就的,每一颗石子都有它的意义。
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一个个小小的石块,在道路施工时,它们可作为原材料让路更加结实。这,是铺路石的价值。而脚下的路,也将在一代代道路连官兵的手中,不断向前延伸。
(图片由王德泰、韩旭方拍摄,采访中得到王博、姚斌、周丰、巩保军大力支持,特此致谢)